客家银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守旧创新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龙华 李书锦 发布时间:2024-04-17

一块紫檀木,琢成器,绘客家福之型。方寸间,刻凹线条,锻银成丝,饰于福身,器雅丝闪。佩胸间,或手中雅玩,皆为上品。

图片4.png

这是杨东生近期打磨的一款木银之作,简中存雅,寓意吉祥。作为客家银饰制作技艺章贡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琢师”不限于银饰锻造之艺,还创“木银”“金玉”之作,融客家民俗与文化元素,让“摇篮文化”在新时代光彩夺目。

少年学艺

杨东生是个苦命的孩子。20世纪80年代,仅三岁“小东生”,母亲不知何故,悄然离开了家,从此杳无音讯。留给小东生唯一的念想,是一把雕有祥云的银锁。打那以后,他对银饰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

每当看到银器,或路过银器店铺,他都会盯着看半天。独自的空间里,他会拿出熟悉而又陌生的银锁端详,有时会泪流满面。初中毕业那年,16岁的杨东生离开父亲,独自到深圳闯荡。

或许是一份情结,又可能是银锁之光。深圳一家银器加工作坊学徒工,是少年东生的第一份工作。从打杂到打磨,从塑形到绘图,杨学徒像一块“原玉”,逐渐找到了思路和灵感,心与手琢出了美,也寻找到了银艺之向。

图片5.png

两年后,杨东生来到了赣州石城县,拜老艺人陈小庭为师。以银木之技法融合,汲取精华并取长补短,创造出了独有的雕琢流派。再三年时光,玉已成器,小“银人”蜕变成青年“银匠”。从小县城再南下,杨银匠到深圳知名珠宝企业,从技术工升职为技术主管。六年后,任汕尾知名珠宝行生产主管。

师从客家匠人,这片土地质朴华彩,时刻召唤着远方匠人。2006年,杨东生回到“客家摇篮”,创办了杨东生珠宝行。无数个作品,以银为底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客家画卷,一如少年时的梦境。

2021年10月,客家银饰制作技艺入选赣州市章贡区非遗名录。杨东生作为章贡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登上了客家“非遗”舞台。

刀錾“绣”美

客家传统银器的创作,是杨东生到赣州唱出的“主角戏”。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里,出现过“抓周”画面,贾宝玉在周岁那天,抓了个胭脂钗环。赣南客家习俗里,也有“抓周”习俗,周岁时摆上算盘、剪刀、铜镜、戒尺、七星宝刀、书、簸箕等,让孩童去抓,以此预测志趣和前途。

图片6.png

客家银器制作中有“抓周”七件套。白银融化塑形,确定作品尺寸,绘图雕琢,再焊接、打磨、抛光,一件银质作品就出炉了。银算盘制作最为复杂,从框架到梁,从盘珠到档,每个器型都要精雕细琢,还须搭配和谐,雕图求美。银簸箕则须拉出银丝,编织成型,其繁琐工艺,要静心细心。制出一套“抓周”作品,至少5天时间。

品质料融合成饰,是“杨匠人”的绝活。一枚天珠,镶嵌于银镯子里,成为韵味十足的“镯华”。只见他纯手工制出银手镯,将天珠与银器完美融合,再雕刻花纹,配上珊瑚珠子。三天时间,一只天珠手镯,蕴含神秘与文化之光,闪烁着匠人独到气场,让佩戴者赞不绝口。一枚老银元,或有别样情愫,银饰镶边,再配上一把“如意扣”,从古钱币蜕变成饰品,只在“匠指”之间。

一套银制“抓周”银量50克,价值1300元左右。天珠银手镯,制作需3天时间,银量70克以上,银制部分价值2000元左右。银匠琢器的收益,与机械化工厂相比,往往是杯水车薪。

“纯手工制作银器,大多数是注重文化传承,一般也就赚个工钱。”杨东生对此感慨颇多,“现在很多工厂货,用时短品质更精,但它缺了纯手工,那是文化的气息,更是匠人的内心呈现。”

文匠之心

史料记载,客家银饰文化的繁荣,与闽、粤、赣客家地区婚嫁习俗的“厚”之风密不可分。客家人一生的婚、丧、寿、诞、年、时、节、庆中,银器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物。赣南地区,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百越漫长的互动、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银饰艺术。

据杨东生介绍,客家银饰制品主要包括项链、发簪、吊坠、戒指、围裙链、耳环、手镯、锁等。银饰图纹题材丰富,花鸟、山水、故事人物、文字等寓意了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客家银饰制作技艺主要有化银、锤型、退火、拉丝、编织、錾刻、抛光等工序。

“錾刻的掌握全凭手上功夫,用力过大容易錾通银条,力道不够又不能将纹理的层次感突显出来。”杨银匠总结出了一套独门秘籍,“炼制银饰是一件‘火中取宝’的技术活,每个工序都要有巧性和经验,一件精品的诞生,是匠人技艺和情感的双重呈现。”

图片7.png

杨东生致力于客家银器制作技艺,还融入到“非遗”传播队伍里。赣州郁孤台传统文化展、赣坊工艺美术展,万象城、九方、步步高等商业文化展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今年,他还登上了“非遗课堂”,给孩子们介绍和展示传统银器制作技艺,唤起少年参与传统文化之心。

“纯手工逐渐被人忘记,也在接受市场的洗礼!”杨东生对未来憧憬万分,“传统技艺有它的独特魅力,守旧创新就能可持续发展,相信客家文化技艺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杨东生认为,传统银器是客家人的深远记忆,只要能把产品做精,再与现代文旅市场接轨,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精品,就一定能雕琢出佳作,也能推动客家文旅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