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监管服务新质生产力,推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

作者:冯国生 发布时间:2025-07-23 浏览:1010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融合性与创新性的经济活力,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不可估量的赋能作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融合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而发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强劲引擎,激活产业发展核心动能,汇集人才涌动一池春水,以新质生产力解锁乡村振兴“新力量”,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那么,市场监管部门是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将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又如何利用标准化建设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如何走上质量兴农的乡村振兴之路?笔者从乡村振兴战略与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以及质量强区战略之间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讨论,以期能给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广东“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带来启示,为乡村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一、背景与起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中央对“三农”发展的理论认识在深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融合新质生产力的理念而发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强劲引擎,激活产业发展核心动能,汇集人才涌动一池春水,以新质生产力解锁乡村振兴“新力量”,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我国的“三农”工作也站在了新起点。近年来,江门市新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将市场监管服务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地理资源禀赋,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深化细化助推措施,如加强知识产权高质量转化运用,加强知识产权高水平保护,发挥标准化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强区新提升,激发创新主体内在潜力和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地方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赋能增效。

二、做法与经验

(一)激活创新力,加强知识产权高质量转化运用。

一是聚焦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成立新会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中心及新会区华侨华人(知识产权)维权互助服务快速响应工作站,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汇集优质服务资源,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高质量、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增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及保护能力。同时,推动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激活服务体系“神经末梢”,全区设立4个知识产权培育指导站和5个维权援助服务站,打通知识产权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企业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在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 的指导下,率先建立广东省新会陈皮地理标志驿站,助力“百千万工程”,赋能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1.png

二是聚焦专利运用转化。2025年1-4月,新会区专利授权674件,其中发明108件,实用新型287件,外观设计279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87件,同比增长16.4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85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数632件。全区共有有效注册商标超3.11万件,同比增长11.12%,增长率居全市第一。走访企业举办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作座谈会,组织专家深入解读国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以及专利奖申报等政策,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举办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暨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利用技能提升培训班,增强高校院所知识产权分析和运用能力。全面落实各项专利扶持政策,2024年划拨奖补资金超65.44万元,共对24个知识产权项目进行资助。

三是聚焦质押融资推广。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知识产权证券化,通过深入企业开展精准指导、组织“政银企”三方联动、举办“入园惠企”宣讲会等多种方式,详细讲解质押融资及其贴息政策的优势和操作流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融资需求有效对接,理顺打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渠道,助推企业知识产权“变现”,盘活企业“智产”,解决企业资金难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推动区内企业340个项目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29亿元;2024年,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100笔,质押金额达34亿元,质押金额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

(二)提升保护力,加强知识产权高水平保护。

一是突出地理标志保护。新会区设立专项资金建成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登记全区11个镇(街)9846家新会柑种植户14.3万亩种植地块、3192家新会陈皮经营主体等信息,利于新会陈皮保护工作开展。同时自主研发上线全市首个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核准使用电子受理平台“新会地理标志服务管理平台”及微信小程序,实现企业申请、部门初审和标签标识发放全程电子化,通过“PC端+移动端”双向发力,大大提升核准效率。创新设立新会区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申请窗口,进一步强化地标服务和管理。目前累计核准使用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667家(其中:新会陈皮469家,新会柑198家),发放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数量超4134万枚,标识主体使用数量位居全省首位。2025年6月,新增甜水萝卜被认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力推动“地方特产”产业化升级,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加强品牌推广,组织企业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大会、知识产权强企工作交流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二是突出试点示范建设。2024年,新会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地理标志类),推进《江门市新会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地理标志类)工作方案》实施。同年,积极争取会城街道办(圭峰区管委会)获评广东省首批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试点(6个),成功举办2024年江门市新会区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启动仪式,推进知识产权治理向镇街一级延伸拓展,系统构建“省、市、县、镇”的四级联动机制,不断提升广大农民兄弟的获得感,投资农业新质生产的积极性。建设一批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站、地理标志产品展示馆和新会陈皮庄园,通过以点带面,让民众熟悉地标、让企业规范用标、让市场认可地标,激发经营主体利用地理标志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浓厚的地理标志社会氛围。2025年5月,顺利通过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地理标志特色镇建设项目中期现场检查。

图片2.png

三是突出信用监管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印发《新会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新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新会陈皮经营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规则》,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根据信用主体知识产权信用风险ABCD分类结果实施差异化监管,提升监管的精准化和智慧化水平。推动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法诚信经营,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三)增强竞争力,发挥标准化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一是强化标准化工作统筹协调。2023年10月牵头成立以区长担任组长、28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新会区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将标准化工作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协同推进,从政府宣传倡导到社会主动参与,从被动跟跑到大力推动领跑”的转变,以“一盘棋”观念全方位推动标准化工作。积极引导多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牵头作用,各司其职、齐心协作,积极寻找核心业务与标准化工作的耦合点,聚力推动标准化工作向纵深发展。2025年,新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被确定为广东省国际标准化信息直报点。

二是强化标准化服务提质增效。深入重点攻坚企业,到乡镇、到企业、到园区、到协会、到双碳实验室等开展工作调研,详细了解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企业标准化发展的诉求和瓶颈,为企业解读政策供给,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地方特色确立拟制定产品标准,力促达到持标生产,按标落实产品检验等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开展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贯彻实施,规范市场质量竞争行为。例如,江门丽宫侨宝陈皮健康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4项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24年被评为“农业产业化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该企业牵头制定《新会柑种植技术规范》《新会陈皮干仓仓储管理规范》《新会陈皮感官评定方法》三项团体标准,其中《新会陈皮感官评定方法》被评为广东省先进标准。带动加入标准联盟的49家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20%,产品从源头加强标准化管理,产品合格率从90%提高到98%。

三是强化标准化试点示范引领。积极指导区内相关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持续支持江门市新会区泓达堂陈皮茶业有限公司开展广东省陈皮产业融合发展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升级软硬件设备,自建检测实验室,增配检测团队,实现“农户自检、入园快检、实验室复检”三关把控。前移服务关口,采取不定期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查看现场等方式,持续对标准化试点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全程跟踪指导,协助企业找准标准制定的切入点,确保企业制定的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不断提升企业标准制定的质量和能效。

图片3.png

四是强化“湾区标准”“湾区认证”工作。深入重点企业开展调研,提供一对一业务帮扶服务,了解企业标准化工作现状、标准化服务需求,化解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堵点”“痛点”,分领域甄选和积极发动本地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和实施“湾区标准”。紧扣“政策支持、行业主导、示范引领、市场运作”的原则,深入挖掘、培育优质企业,建立一对一认证咨询,着力引导具有规模优势、创新能力强、执行标准严、品牌效应大、社会信誉好的新会特色产品加入“湾区认证”,助力企业提升品牌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指导辖区企业参与制定《广陈皮》《预制菜 陈皮水鸭汤》湾区标准,获得江门市首张新会陈皮湾区认证证书。

五是强化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借助“世界标准日”“质量月”等主题活动契机,广泛开展标准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宣传活动,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普及标准化知识,推动“标准引领、企业履责、政府监管”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不断提高社会整体标准化意识。

(四)深挖发展力,推动质量强企强链强区新提升。

一是大力培育质量标杆企业。探索建立政府质量奖培育梯队,引导企业向国家级、省级政府质量奖发起冲刺。加快质量激励政策落地,印发《关于开展第三届新会区政府质量奖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时隔11年重启新会区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该工作原为广东省第一个县、区级实施)。

二是大力完善协同服务供给。强化主导产业质量引领力,大力推进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 “一站式”服务站点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质量服务。目前,已建成新会陈皮、红木家具、造纸等3个“一站式”服务站点,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创新提供质量比对、共享实验室、质量问诊等综合服务,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质量竞争力,目前累计服务企业384家次,为企业节约费用46.33万元。

三、成效与反响

(一)高价值专利转化卓有成效。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获得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银奖,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团体参赛)荣获大赛优秀奖,获奖数量居全市第一。第四届江门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大赛中,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荣获金奖,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和江门吉锂能源有限公司荣获优秀奖。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优秀通过2024年度江门市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建设项目验收。目前,新会区共有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8家,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企业10家。

图片4.png

(二)地理标志品牌效应显著提升。2023年5月,新会陈皮以“地理标志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项目亮相“中国品牌日”,是全省唯一在商标品牌和地理标志主题论坛推介的地理标志。2022年—2024年,新会陈皮品牌影响力连续三年排名“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强首位,2024年,新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3.73亿元,比2019年总值801.05亿元增长了260多亿元,其中新会陈皮产值达261亿,同比增长超13%,品牌效应带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新会陈皮、新会柑入围2024年全国地理标志用标百强榜,分别位列第4位和第15位。

(三)标准化建设硕果累累。2020年以来,新会区企业累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14项、行业标准45项、地方标准2项、团体标准105项。其中,江门市新会区泓达堂陈皮茶业有限公司申报的广东省陈皮产业融合发展标准化试点成功入选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是2023年江门首个获得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准试点;指导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喜获第二批“广东省先进标准证书企业”荣誉称号,成为全市首批获此殊荣的企业;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3家公司荣获“企业标准领跑者”荣誉称号;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喜获“2024年广东省标准领军企业”荣誉称号。鼓励企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会区企业累计参与制定全市29项“湾区标准”中的15项,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涵盖食品、物流、养老等多个行业。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会陈皮和江门市山海堂虫草有限公司的蛹虫草加入“湾区认证”,进一步擦亮新会优势农产品品牌底色。

(四)质量强区建设成效突出。2022年,指导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维达纸业(中国)有限公司、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荣获第七届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实现江门市在该奖项“零”的突破。2023年,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全国企业首席质量官质量变革创新典型案例。2024年,推动全区624家制造业企业全覆盖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94.91%,位列全市第一。新会区被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培育的质量强县(区、镇),是江门市唯一入选培育库的区县。

四、探讨与评论

(一)抢抓“大桥经济”机遇,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加强大湾区市场准入、标准认证等方面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深挖地方特色企业,鼓励引导更多优势企业参与制定“湾区标准”,积极推动更多特色产品加入“湾区认证”。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培育建设质量强区。

(二)依托国际标准化信息直报点平台,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湾区标准”“湾区认证”示范标杆作用,推向国家层面推广。鼓励引导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标准“话语权”。深入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提升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质量和效益。持续加强标准化宣贯工作,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宣传等方式,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和强制性国家标准贯彻实施工作。

(三)结合“百千万工程”,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优势,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精准服务各类创新主体,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为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加快完成地理标志(新会陈皮)特色镇建设,打造全省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加强知识产权强企培育,推广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力争获准用标主体数突破700家,数量保持全省首位。持续延伸新会陈皮全产业链,大力推进“陈皮+大健康”“陈皮+文旅”等发展模式,将地理标志与传统饮食文化、侨乡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江门市新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