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门槛到“高质量”跳板
——广西市场监管局“党建+行动学习”
以“1+N”模式破解人造板产业质量提升困局

作者:鲁利军 刘铁辉 张苡铭 发布时间:2025-07-01 浏览:303

“以前连出厂检验要做什么都不清楚,拿证更是想都不敢想!现在有了柳州经验的指导,实验室建好了,质量管控扎实了!”河池市环江县某木业公司负责人看着着墙上崭新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语气里满是感慨。

广西人造板产量超7000万立方米,居全国首位,是产值超千亿的支柱产业。然而,2024年全国实施人造板生产许可证准入制度后,这项提升产业质量的准入要求,却成了河池众多人造板生产小微企业难以企及的门槛,区域获证率在全区垫底。

困局如何破解?广西市场监管局质量监管处以获自治区首批“四强”党支部为驱动,派员专门参加区直机关党建促进师培训考核,深度运用行动学习“团队列名法”、“5Why分析法”、“SWOT复盘”等方法工具,创新构建“党建+行动学习”“1+N”精准帮扶模式。以企业园区较为集中的柳州市为“1”先行探路,淬炼质量提升攻坚经验;再将成熟模式向河池、崇左市等“N”个周边地区辐射推广,实现“一域破题、全区立标”。

一场直击要害的实验室攻坚

当由党员骨干与质检专家组成的行动学习攻坚队带着柳州验证成功的经验来到河池,首要任务就是攻克生产许可证的核心门槛—实验室检验能力。攻坚队遵循行动学习流程:首先深度汇谈,与企业共同锁定实验室设备、人员、管理三大核心痛点;随后,针对《许可证实施细则》对出厂检验的硬性要求,将柳州验证的解决方案精准嫁接,技术专家按柳州模板逐家筛查实验室,揪出120台检定超期的关键设备,推动企业校准更换;移植柳州开发的实训课程,为44名检验员提供从标准解读到仪器操作的全程带教,经严格考核后持证上岗;参照柳州规范,指导企业改造恒温恒湿环境、完善管理记录,落实近百项整改要求。整个攻坚过程贯穿行动学习“问题-学习-行动-复盘”的循环,确保措施精准落地。

从合规合标到质量跃升

随着柳州经验的深度落地,河池市企业的实验室悄然蜕变。9家经改造的企业实验室成功通过严苛的现场审查,拿回了曾经不敢想的生产许可证;另有8家企业实验室已完全达标,进入申报程序。

刚获证的某企业负责人看着手中的检验报告,“以前甲醛释放量数据波动大,现在每批板子心里都有底”。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生产线上,企业开始主动对标柳州的质量管控标准,有效激发了其他企业“比学赶超”的动力,推动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坚实迈进。

“1+N”背后的产业升级逻辑

这场以“实验室破局”为支点的行动,蕴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谋划。在柳州市这个“1”,党员行动学习攻坚队首创的“帮扶五步法”(精准宣贯、一线诊断、实训赋能、硬件更新、质量提升),系统破解了制约产业升级的连环症结;在河池、崇左等市这个“N”,柳州经验被提炼成可复制的“帮扶样板”,实现关键技术措施的高效移植。如今其他地区正加速推广该模式,一条以实验室达标再到质量跃升的升级链条正在八桂大地铺开。

2025年,全区增加人造板生产许可获证183家,增长率达68%。目前全区获证企业451家,居全国第一,有效破解准入困局。帮扶以来,最受消费者关注的ENF、E0级等高中端人造板的合格率分别从89%、88.9%提升至97.9%、97.4%,产品总体合格率提升了6.5个百分点,有力验证了“1+N”模式与实现产品质量跃升的有效性。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转化!”广西市场监管局质量监管处负责人道出核心:“行动学习的精髓在于‘干中学、学中干’的螺旋上升。在柳州‘干中学’攻克难关形成‘1’,河池、崇左等地‘学中干’优化路径实现‘N’倍增效。当每个企业都有能力运用科学方法把住质量关,千亿产业从‘大产量’向‘强质量’的跃升便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