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记

作者:刘江锋 发布时间:2025-10-09 浏览:427

从单位食堂吃了半块五仁月饼,甜味还粘在嘴角,我已回到办公室。透过全是玻璃的北墙,却看不见半分月色,只有南苑路上的车灯连绵不断,织成一条流动的光河,晃得人眼晕。

今天是中秋,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我守在单位带班,儿子去了姨姥姥家,媳妇正陪闺女在家,母亲还在四姨家帮衬表弟的婚礼,一家五口,散在四个地方。我向来记不清亲友家的门窗朝向,不知道媳妇和闺女抬头时能不能见着月亮,也不知道母亲有没有空歇下来赏会儿月,只笃定父亲看不见。他躺在老家的山坡上,坟茔面朝西方,此刻山风该正吹过草尖,裹着无边的静,连一丝月光都照不到他身前。

指尖摩挲着手机边缘,忽然想起儿时南阳的中秋,那些藏在烟火里的暖,像慢镜头般在眼前展开。中秋时节,秋收正忙,但家家户户总要忙里偷闲到镇上买些月饼走亲串友,不到中秋节当天,或者是没有走完亲戚,父母绝不让我们吃不上月饼的——珍贵的东西,是要先尽着亲友和长辈的。但是那些香甜的月饼味道,总是透过单薄的牛皮纸飘荡在屋里挥之不去,让我们对美好的节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南阳的每一个重要节日是离不开扁食的。父亲总是有忙不完的农活,勤劳的母亲也力所不逮。我带着弟弟到山上采集一种名叫“小蒜”的野菜,为中秋当天的扁食准备食材。中秋当天,父母早早收工,母亲盘馅、擀皮,父亲坐在小板凳上带着我包扁食。母亲包的扁食整齐如小元宝,父亲包的个头大、馅儿足,我包的要么漏馅要么歪歪扭扭,父亲就握着我的手教我捏褶子,他掌心的温度裹着我的小手,连饺子都浸了暖意。月亮升起来了,小山村被照的通明。院子里的大树下早摆好了小桌,母亲端上切好的月饼、煮好的花生,虔诚地焚纸祭月,然后才开始享用扁食。吃完扁食,孩子们抓起月饼游荡在山村里,扯着嗓子唱“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牲口……”,疯够了,就围聚在老人身边,听从小听却总听不够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大树影子落在地上,风一吹,远处的桂花香味、月饼香味、扁食香味混在一起,那是我镌刻在我灵魂深处的中秋味道。那时总觉得中秋的月亮特别圆,日子特别长,以为这样的团圆会一直延续下去。

可如今,父亲已经离去,我自己也成了父亲。才懂当年父亲的不易、母亲的艰辛—— 原来为人父母的伟大和温柔,全藏在这些琐碎的辛苦里。只是当年我不懂,如今懂了,却再没机会跟父亲说一句 “谢谢”。

微信图片_20251009082752.jpg

办公室的灯亮得晃眼,把我的影子钉在墙上,像被拉长的孤独。夜深了,窗外车灯渐缓,夜空暗得发沉。人到中年,才明白 “团圆” 早被拆成了无数个 “惦记”,“倾诉” 也换成了独自消化的沉默。上要承着母亲的牵挂,下要托着孩子的成长:在单位是 “老同志”,得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连提意见都要斟酌分寸;回了家是 “年轻爸爸”,再累也要陪儿下楼疯跑,听闺女讲学校的烦心事。同龄朋友里,有人早抱了孙子,日子过得安稳妥帖,而我的生活还在 “鸡飞狗跳” 里打转 —— 儿子刚上小学,闺女正逢青春期,工作也像望见终点的列车,不紧不慢地往前挪。

一切好像不错,一切却又裹着层说不出的滞涩,就像方才吃的月饼,本该是甜的,嚼着嚼着却品出些苦涩 —— 不是月饼不甜,而是心里空落落的,填不满的牵挂总在瞬间冒出来:怕母亲老的太快,怕闺女为同学相处烦忧,怕儿子学习跟不上趟,更怕老家山坡上的风,吹得父亲身前的草又高了些。可转念又想,谁的生活不是一本难念的经?有人愁孩子学业,有人忧父母健康,有人为工作烦扰。我虽不能团圆,却有安身的工作,有惦记的人,也有人惦记我,这已是难得的幸福。父亲躺在山坡上,想必也盼着我好好生活。那些逝去的时光、错过的团圆找不回来了,但当下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珍惜办公室这盏亮着的灯,它让我有能力撑起家;珍惜与家人视频时的叮嘱,那是世间最暖的牵挂;珍惜手里的工作,哪怕平凡,也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夜风从窗缝钻进来,带着些凉意,心里的空落却渐渐被填满。月儿啊,快点升起来吧,请您再照亮些故乡的山村,照久些父亲的坟茔,照暖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收拾好桌上的文件,我对着窗外轻声说 “中秋安康”—— 既替自己,也替父亲,跟这人间的月亮问声好。生活总还要继续。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就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好的交代。